8 月 22 日,《BMJ 循证医学》圆桌会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聚焦 “构建传统医学高质量证据框架、创新中西医协同整合机制、中医临床干预的策略实践” 三大主题,旨在推动传统医学循证研究标准化发展,探索中西医协同整合创新医疗模式,更通过跨学科、跨国界深度碰撞,为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传承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全球医学研究范式革新注入强劲动能。本次活动由BMJ集团主办,北京中医药大学协办,扬子江药业公益支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存志教授认为,中医药经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对人民健康意义重大,在健康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但新时期中医药发展需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支撑,通过全球顶级学术平台的桥梁纽带,将高级别证据纳入国内外指南,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服务世界,实现文化传承与健康服务的双重价值。
《BMJ 循证医学》主编 Juan Franco 表示:“BMJ集团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为基石,推动全球医学科学的进步与发展。在这一进程中,将中国传统医学纳入循证医学框架,对全球医学领域的突破至关重要。本次会议的举办,正是希望汇聚全球顶尖医学智慧,破解传统医学在证据体系构建中的核心困境,推动中西医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与协同发展。”
突破瓶颈,构建传统医学高质量证据框架
在传统医学日益融入全球医疗体系的当下,中医要进一步发展并走向世界,需突破证据评估转化瓶颈,破解证据碎片化、方法学适配性不足等问题。构建科学的高质量证据框架,寻求方法学突破创新、加强全球协作,成为实现传统医学临床价值转化的重要支撑。
对此,深圳理工大学讲席教授、The BMJ高级临床研究编辑唐金陵教授认为,构建高质量的传统医学证据框架对推动中医药发展十分重要。传统医学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需借鉴循证医学的科学方法,但还须考虑中医诊断和中药联合运用的复杂性,创造性地学习和应用。同时,加强全球合作、共享研究资源和经验,能加速传统医学证据的积累与整合。
他还强调,传统医学临床评估应从哪里开始,这取决于 “评估要说服的对象与目标”,临床评估验证疗效固然重要,但机理研究也能形成带动效应,针灸就是例子,同时还应关注科研之外的文化推动力量,助力传统医学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使用。
会上,中药临床试验的方法学挑战与应对策略也被广泛关注。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循证医学中心副主任费宇彤教授指出:“近年来,中药临床试验的论文发表和国际期刊占比显著提升,但仍面临复方成分复杂、适应证命名混杂、安慰剂开发难、个体化改方后评估难等问题。” 她提出 “明确目的适配临床研究设计,兼顾临床与方法学参数,注重参数协调” 的三维方案,同时借助精准工具和评估模型把控研究、防控风险,为中药临床试验标准化提供了可落地的路径。
此外,专家们一致认为,传统医学需突破 “重经验、轻证据” 的局限,进一步整合证据与专家经验,实现临床治疗标准化,同时运用关注患者综合获益的创新评价方法,通过积累、研究、分享临床数据提升证据可信度。这一系列探索,不仅为传统医学证据框架构建提供清晰路径,更响应了国家对中医药 “从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转变” 的要求,为传统医学在全球医疗场景中发挥独特价值、实现循证化与国际化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深化协同,用机制创新推动中西医整合发展
西方医学与传统医学各有优长与局限,二者相辅相成。中西医结合将中医诊断、治疗等元素融入日常临床实践,既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重要形式,也是国家推动 “中西医并重” 医疗体系建设的核心方向。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刘建平教授提出:首先要划分优先级,精准对接国家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需求,聚焦抗生素耐药、慢性病、术后康复、肿瘤辅助治疗等西医存在短板的领域,优先开展中西医协同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突破关键技术,形成可复制的协同模式;二是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估整合医学的疗效与安全性,“需要拥抱科学,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质增效,同时开展卫生经济学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开启多学科合作模式,建立整合医学的循证医学基础”,为中西医协同机制化、长效化提供科学支撑。
从国际视角来看,中西医协同的价值正得到全球医疗界的关注。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循证医学中心主任张俊华教授总结道,国际上已充分认识到传统药物的临床价值,除有效性外,对其安全性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关注度也显著提升。“要以需求为导向,以证据为基础,围绕这些问题探讨方法学支撑。我们需从顶层设计、多方向整体布局,让传统医学和西医真正实现‘1+1>2’的效果,也为后续我国相关政策的提出提供足够理论依据。”
落地转化,以多元路径推动证据从 “纸上” 走向 “临床”
在中医循证研究不断积累高质量证据、国家持续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的背景下,如何打破 “证据与实践脱节” 的壁垒,让科学证据真正服务于临床,解决药品转化中的政策衔接、企业参与、临床适配等关键问题,成为传统医学实现“落地惠民”的最后一公里。
多位专家强调证据向临床转化的重要性,提出需加强临床医生对传统医学经验的理解、转化与应用能力,通过临床研究成果纳入指南和规范,推动中医干预合理应用,同时注重患者需求与疗效与体验,让经验与证据转化为真正惠及患者的临床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田金洲教授指出,应始终围绕满足临床患者需求开展教学、科研与临床工作 ,这正是国家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的体现。他以阿尔茨海默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制定为例,介绍团队遵循从研究到应用的OCEFR五步法,收集4391项中医药治疗研究,经专家评审形成 27 条推荐意见,相关指南已联合发布,首批52个中西医结合临床高级别诊疗方案更在全国推广,为证据转化提供了“从研究到应用”的完整范例。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教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认知疾病的核心,推动传统经验转化为临床实效,需先通过辨证明确疾病本质与核心治法,再灵活适配药物。他以呼吸道传染病治疗为例:团队以传承千年的中医经验方为基础,历经7年系统临床研究,纳入1370例患者开展实验,将其研发为治疗甲流的中成药。
扬子江药业市场和医学事务部负责人谷成明博士则从产业视角指出:“产业是连接医学科研与临床实践的关键纽带,在产业的支撑下,将有更多优秀的临床研究深入开展,产出更多适配临床的证据。这些证据可辅助临床及用药决策,还能整合形成临床指南,更好地服务患者,实现护佑人民健康的愿景目标。”
BMJ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孔雨烟表示,本次会议通过层层递进的深度研讨,不仅梳理出多元解决路径与具体方案,更凝聚起“中西医协同、产学研联动”的核心共识。未来将依托BMJ集团的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进一步汇聚全球医学智慧,推动中西医整合领域的深度融合;同时加速循证研究成果向健康守护效能的转化,为中医药文化的创新传承与现代医学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