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8月25日电(逦琛)盛夏午后,诺华上海园区的一间会议室里,诺华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李尧履新一年之际,接受了媒体深度专访。他语速稳健,谈到业务时思路清晰,谈到团队时则笑声爽朗,神情中透露出笃定。
诺华中国区总裁兼董事总经理 李尧
作为跨国药企中国区的新任掌门人,李尧在一年间带领团队实现了显著突破:9款创新药或适应症在华获批;2025年上半年,诺华中国的业绩同比增长8%,跻身跨国药企在华市场排名前三位。
对于这一成绩,李尧给出的核心解读是:战略聚焦,提升创新药物可及性,以及人才和团队。“作为一家创新药企业,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是通过高质量、值得信赖的创新,为中国患者和医疗生态带来真正的价值。”李尧说。围绕今年6月焕新的诺华“中国愿景”,他将这一年的观察概括为对中国市场的几重印象,并据此分享诺华中国的路径选择与实践。
创新厚积,速度可感
“诺华通过聚焦创新,尤其是在前沿科学和技术平台中的投入,在全球已经建立了强有力的内部研发能力和创新管线。”李尧介绍,“通过与本土伙伴的广泛协作,我们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持续不断地把更多的创新药带到中国市场。”
过去12个月,诺华共有9款创新药和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这其中包括多个具有变革性的创新疗法,例如凯丽隆获批用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信倍立成为慢性髓性白血病的新一代治疗选择,而飞赫达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及补体3型肾小球病两项新适应症上的获批,则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在创新管线与合作方面,诺华坚持“内生研发+外部合作”的双轮驱动。一方面,随着诺华转型成为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的公司,其持续在全球前沿技术平台和管线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加快新疗法引入中国的速度;另一方面,诺华正在积极携手本土创新。
“我们在中国看到的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量的跃升。”李尧提到,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在过去一年明显提速,这既是中国创新供给能力增强的体现,也为更多创新药更快惠及患者提供了路径。
2024年初,诺华收购中国本土企业信瑞诺医药,拓展在肾科领域的产品组合。就在今年8月20日,这一合作的重要成果诺锐达正式获批,为中国肾脏疾病在非免疫治疗领域带来了重要突破。此外,诺华与舶望制药达成总额逾41亿美元的合作,涵盖心血管领域的多个早期项目。近期,诺华还与维泰瑞隆达成战略合作,在神经科学领域开展探索。
“我们希望通过诺华的全球技术平台不断将新的药物带入中国,与此同时,我们也主动链接中国的创新力量,推动它们更快地走向患者。”李尧补充道,诺华在中国的定位更像是一个“连接器”和“加速器”,这种创新是双向的——从全球到中国、从中国到全球。
政策与生态的双轮驱动
作为跨国药企代表,李尧对于中国医药市场的感受是“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在持续优化”。在他看来,审评审批提速、医保准入机制完善、多元支付探索不断推进,构成了一个日益成熟的创新生态,驱动医药产业释放新的动能。
今年6月,诺华在华正式发布了新的“中国愿景”,明确要成为最具价值、最值得信赖的医药健康合作伙伴。李尧介绍,为了实现诺华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未来将聚焦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首先是建立前瞻性、引领未来的产品组合,尤其在心血管、肾科及代谢,免疫,肿瘤及神经科学等四大核心疾病领域,通过内部研发和广泛的外部合作,不断带来更符合中国患者需求的创新产品组合。二是打造强劲的新产品上市引擎,确保这些新产品和适应症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惠及有需要的患者。三是适配中国本土市场的卓越商业运营,以全渠道、广覆盖的多元化业务模式,推动创新疗法和服务触达更广大的患者。四是推动鼓励创新的生态系统建设,通过深度融入本土创新,合作与共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采访中,李尧进一步解释了其中“适配中国市场的卓越运营模式”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业务体系的优化,而是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覆盖:既要有进入国家医保的“普惠”,也要通过创新支付、商业保险满足不同层级患者的需求,同时在渠道上将触角延伸到基层和院外市场,推动实现创新疗法和服务向广大基层的覆盖。“这是诺华在中国必须走的一条路。”他说。
其中在可及性方面,诺华自2017年以来已有近40款创新药及适应症纳入国家医保目录,覆盖心血管、肿瘤、免疫等多个存在迫切需求的疾病领域,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可负担性。这一数字也在跨国药企中位居前列。与此同时,业务的“最后一公里”也在不断延伸:诺华不仅在医保和商业保险体系中拓展覆盖,还通过县域和基层网络将服务延伸至全国超过1000个县域市场,布局了近1000家县域专业药房。
此外,这一中国战略的落点也体现在前沿疗法的实践中。放射配体疗法(RLT)是全球肿瘤治疗的前沿方向之一,作为RLT领域的全球领导者,诺华投资6亿元在浙江海盐建设中国首个放射性药品生产基地,该基地已与今年5月封顶并完成主要建设工程。李尧解释称:“RLT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由于核素的半衰期短,本地化、近距离的产能布局至关重要。我们在海盐生产基地的建设,既是对中国患者的承诺,也是对本土供应链的重要拓展。”他同时介绍,随着中国影像学和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这一创新疗法的落地提供了配套保障。
锚定“价值”与“信赖”的未来路径
展望未来,李尧给出了一份节奏紧凑的“时间表”。在新药上市方面,诺华正在加快推动多个重磅产品的上市进度,涉及肿瘤、肾科、免疫等多个重要疾病领域。与此同时,浙江海盐的放射性配体疗法生产基地预计将在2026年底前具备生产能力,未来其将成为诺华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中国患者批量提供稳定、可靠的创新药品。
更长远的,是愿景与方法论的自洽。“所谓价值,就是让创新药物真正为患者、医生和医疗系统带来切实的临床和经济效益;所谓信赖,就是成为长期、可靠的理想合作伙伴。”李尧说。
在他看来,中国正在加速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这一判断来自强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全球大约三分之一的创新药管线来自中国,其中约19%具备成为“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优”的潜力。李尧指出,“得益于中国政府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体系、提升药物可及性、深化医疗改革等方面的举措,中国的创新正在走向世界,无论在规模、速度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
他同时强调,跨国药企的角色不仅是“输入者”,更是携手共进的重要伙伴。“我们非常期待未来能够与更多来自中国本土的伙伴进行合作。”李尧说。对他而言,这种合作既是全球战略的延伸,也是深度融入中国医药健康生态的必然选择。
人才与文化:增长的内在引擎
如果说产品与政策构筑了外部条件,那么人才和文化则是推动增长的内生动力。李尧在采访中多次强调,“人才是诺华创新的源泉”。
诺华中国上海园区
谈到自己的管理哲学,他分享道:“通常大家认为组织的最顶端是总裁或CEO,但在我看来,总裁应当在最底端。领导者的职责,是托举团队的成长。”
这种文化的落点在于“赋能”,这也是诺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我们鼓励员工发挥自主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能够自主推进决策并对结果负责。”他说。文化的力量最终会体现到业务成果之上:2024年,诺华中国的创新药物已服务约8070万名患者,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离不开团队的活力、韧性和创造力。
采访接近尾声时,李尧再次谈到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与未来。“在这里,我看到的不只是巨大的市场潜力,更是对创新的开放态度和对人才的信任氛围。我对中国团队充满信心,更对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