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与“光辉视界”专项基金联合承办的2025年“光辉视界”西藏公益行活动于8月11日至17日在西藏自治区开展。
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魏文斌带领眼科专家团队,先后在昌都市、拉萨市和山南市三地的四家医院开展医疗帮扶活动,完成各类示范带教手术80余例,开展疑难病例会诊200余人次,并通过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助力藏区眼科事业发展。
2025年“光辉视界”西藏公益行活动现场
深化跨区域协作 筑牢学科发展根基
此次公益行期间,京藏两地医疗机构围绕眼科学科建设开展了多场深度交流活动。8月11日至12日,昌都市市长罗庆伍、昌都市委副书记黄国剑与公益行专家团队在昌都市藏医院座谈,就深化医疗卫生行业协作发展达成共识。
8月13日至14日,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张宁在座谈会上对魏文斌团队多年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肯定了2025年援藏专家、北京同仁医院亦庄综合眼科副主任医师张景尚入藏以来的工作成效。
魏文斌在座谈时表示,自2015年组团式援藏以来,这是他带领团队连续第九次进藏开展服务,亲眼见证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眼科从弱到强不断发展的历程。
8月17日,在山南市与眼科专家们的交流时魏文斌称,这几位专家在提升藏区眼科诊疗规范化水平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效缓解了当地眼病患者“看病远、寻医难”的问题。
据悉,此次公益行活动期间,公益团队还向四家医院(昌都市藏医院、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山南爱尔眼科医院)捐赠了价值数万元的专业书籍、耗材及药品,为学科建设提供物资支持。
魏文斌带领眼科专家团队参与眼科健康咨询现场
聚焦技术赋能 构建能力提升长效机制
为提升藏区眼科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专家团队还在三地四院开展了系统性的技术培训与实操教学。针对高原地区特点,魏文斌教授以《小眼睛大健康——人工智能助力眼健康与慢病管理》为题,讲解如何利用AI技术破解高原眼病早期诊断的难题。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外伤科主任史翔宇教授聚焦《常见黄斑疾病的治疗》,从基础的眼底黄斑位置解剖、黄斑裂孔和黄斑前膜的影像学表现到如何临床治疗进行了全面讲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底科主任医师黄瑶教授结合藏区高血压、高血糖人群特点,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疗规范》为题系统讲授了从基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到如何临床治疗的相关内容,并通过“手把手”带教方式示范眼底激光实操教学。
事实上,通过多年的精准带教帮扶,基础的白内障复明手术在藏区已基本可独立完成,但若遇到需二次手术的患者时,又该如何处理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外伤科副主任医师王聪教授针对藏区白内障二次手术难题,从晶状体位置异常的原因、分类等方面详解了面对异常时的处理方法。
据介绍,此次技术培训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内容涵盖高原常见眼病诊疗要点和设备操作规范,通过理论授课与现场实操相结合的形式,帮助当地医生掌握关键技术。
“示范带教不仅要让百姓重拾光明,更要让当地医生通过近距离观摩、参与手术,真正掌握规范操作流程,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魏文斌如是说。
魏文斌带领的眼科专家团队手术及带教现场(施术者为史翔宇教授)
开展公益诊疗服务 惠及千余名藏区群众
在为期一周的公益行中,医疗团队在昌都市藏医院、拉萨市人民医院等医院完成白内障复明示范带教手术60例,其中三四级核以上高难度手术占比超 80%;在西藏自治区藏医院等地实施复杂玻璃体视网膜联合示范带教手术20例。
值得一提的是,王聪教授在拉萨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西藏首例复杂人工晶体悬吊联合瞳孔成型手术,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
8月16日,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举办大型眼科健康咨询活动,西藏自治区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张耕坛回顾了该院眼科在魏文斌团队支持下,从仅有1名眼科医生发展为40余人的西藏自治区眼科中心的历程。
活动期间,专家团队为200余名眼病患者开展疑难病例会诊,志愿者提供藏语翻译支持,帮助患者与医生有效沟通。针对会诊中发现的高血压、高血脂引发视网膜血管阻塞问题突出的情况,魏文斌建议加强慢性眼病管理,通过AI辅助诊断和远程会诊提升诊疗能力。
从澜沧江畔的昌都到雅鲁藏布江边的拉萨、山南,医疗团队的足迹遍布雪域高原。面对藏族同胞“明年你们还来么?”的询问时,魏文斌回应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们每年都会来”。
颈间的洁白哈达、术后患者的灿烂笑容,成为此次“光辉视界”公益行最温暖的记忆。正如活动名称寓意,这份心向光明、行而不辍的坚守,将持续为西藏群众送去光明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