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视角下的稳定币风险与机遇
这是2024年7月 29 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美国财政部大楼
文/刘琳
编辑/胡艳芬
一句话可以概括稳定币与RWA之间的关系——稳定币为RWA(现实世界资产)交易提供“链上货币”,RWA为稳定币提供“链下资产支撑”。如果说RWA给人们带来万种资产皆可上链的预期,那么美元稳定币,则为这一预期落地运转提供了一大现实案例。
在经过一系列政治角力后,《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简称《天才法案》)最终出台。当地时间7月1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该法案,美国联邦层面首个稳定币法律由此诞生,意味着美国首次正式确立数字稳定币的监管框架,也让一直“在野”生长的稳定币在美国金融舞台登堂入室。
一边连着美元债务等资产,一边连着链上世界,美元稳定币意义远不局限于其本身。美元债务作为诸多主权国家和金融机构在现实世界中的最重磅资产之一,它的代币化,可视为RWA的一个大型“试点”——
通过观察美元稳定币的发展走势,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RWA是如何将链上资产与现实世界链接的,以及一项RWA产品会对锚定物产生怎样的影响,又会顺着这个锚定物给现实世界的金融格局带去哪些变化。
那么,美国作为稳定币最活跃的地区,为什么会在近期推出监管政策?被业界认为影响深远的《天才法案》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会为全球金融体系带来哪些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又将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稳定币本身,也是观测RWA运行逻辑和发展前景至关重要的窗口。
来龙去脉
稳定币是加密货币的一种。加密货币通过算法生成,采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形式,持有者按算法更新数量。
与加密货币圈里最著名的比特币不同,稳定币价格相对平稳,与法定货币(如美元)或大宗商品(如黄金)挂钩,结合了加密货币的技术优势与传统通货的信用力。
美国政府快马加鞭构建稳定币框架,原因之一在于稳定币的快速增长。从2014年出现至今,美元稳定币经历了爆发式增长。USDT、USDC两个币种是目前市场上的主流产品。全球最大的Web3.0(第三代互联网)安全公司CertiK于7月发布的《Skynet2025年上半年稳定币全景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稳定币市场持续扩张,供应总量达2520亿美元。在几乎无政府监管状态下的快速扩张,引发了政策警觉。
另一个促使美国政府发力的更为关键的因素是美债困局。6月公布的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日本、英国、加拿大等美债主要持有国在同步减持美债。
这种局面下,美债希望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保住市场。《天才法案》规定,获得联邦或州政府许可的金融机构可合法发行稳定币,非金融科技公司可通过合规金融实体参与发行。有美国媒体报道称,目前几家美国大型银行、支付平台Zelle、优步公司等多家机构正在商谈发行联合稳定币。
根据《天才法案》,这些发行机构被要求强制实行“100%储备制度”,也就是说,所有发行的稳定币,必须以1:1比例持有美元现金或美国国债作为储备支持。更直白地说,人们购买稳定币也是在间接购买美债。这一规定打着防范金融风险的旗号,为美债带来了开辟市场之实。
风险转移术
忙于建立虚拟世界规则的美国,实则打的还是现实世界的算盘。
据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美元稳定币USDT发行商泰达公司(Tether)目前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已达1200亿美元,超过持有1114亿美元美债的德国,成为全球第19大美国国债买家。此举左手发债、右手输血,通过“链上”循环,形成了“发币即购债”的闭环。
渣打银行预测,稳定币每年将吸纳4000亿美元美债,若2030年左右稳定币规模达到约2万亿美元,将有1.6万亿美元流入美债市场。
“全球财务官”网站评论,锚定美元资产的稳定币当初只是加密货币体系中一个相对小众的细分领域,上述法案的签署意味着它已蜕变成举足轻重的金融势力,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美国国债最为主要且增长最快的买方之一。
如果稳定币能够“稳定”发展,那么随着其规模扩大,美债在世界范围内的需求也将稳定住,甚至不断扩大,那么美国的利率水平等经济关键指标,也将继续保持对全球资本市场和各国经济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值得关注的是,法案设立了稳定币破产保护机制,要求发行机构将用户资金与公司运营资金分离,一旦发行方破产,用户资产享有优先清偿权。也就是说,稳定币的发行机构是有可能破产的,这是摆在桌面上明说的事。然而,这一条款与“100%储备制度”放在一起,颇耐人寻味。
稳定币发行机构通常将储备资金投入美债或其他资产,而非保留现金。那么,一旦稳定币增速停滞,很可能引发美债流动性风险,导致挤兑。以USDT作一假设,一旦市场恐慌引发挤兑,大量稳定币持有者急于把稳定币兑回美元,那么USDT为寻求美债资产立刻变现,只能立刻抛售1200亿美元美债,这很可能引发债市崩盘。同时,USDT会面临因资产无法及时变现而破产的风险。如果此种情景真的发生,那么类似2008年的雷曼危机或再度上演。届时,美债风险就从美国政府转嫁到了发行机构和全球稳定币持有者身上。
另一个需要警惕的因素是,美国市场的做空机制较为发达。稳定币潜在的爆盘风险,无疑会给一些做空机构或个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不排除会有机构或个人将市场向崩盘方向引导,通过做空来获得巨大利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期间,因做空次级债产品而大举发家的机构和个人就不胜枚举。
深圳市大湾区金融研究院院长向松祚认为,美元、美债遭遇全球信任危机,资金不断外流,强制稳定币挂钩美元、美债,确实可以起到吸引市场买入美债,从而缓解美国政府债务危机的作用。从本质上讲,《天才法案》的实施,实则将债务压力从主权基金转向全球散户,个人应十分审慎购买稳定币。
如何面对稳定币的“两面”?
既然美国急于搭建稳定币发展框架是为解美债近渴之忧,那么在没有债务危机需要化解的情况下,是否就可以静观其变、独善其身?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行动上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稳定币之所以可以为美元债务“引流”,核心原因在于其确实具有较大的流通量。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不具备控制货币的供给以及为货币提供价值支撑的能力。这为美元稳定币提供了空间。
一位长期负责非洲线路的导游表示,现在非洲不少地方的摊贩交易都用稳定币支付。当地由于战事频发、政局动荡、恶性通胀等原因,传统货币可能反而缺乏信用,这让USDT等币有了需求。有外国媒体报道,在尼日利亚、阿根廷等通胀高企国家,民众将40%储蓄转为USDT。
除了可以替代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主权信用,便利性、低成本也是美国稳定币具有较大流量的原因。虽然稳定币在最初设计时是作为加密资产间的交易媒介,“但其在跨境支付结算等场景中的应用潜力正在逐步被重视和发掘。”曾刚表示。
不同于重投资的比特币,稳定币重交易,核心功能是支付。对于跨境贸易商而言,如果向银行申请跨境支付,需提交合同/报关单,进行几个工作日的审核,路程和时间成本都较大,而跨境支付使用稳定币结算,可省掉这些步骤。同时,它还能绕过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WIFT),而SWIFT资金流转的时间通常需要3到5天,手续成本也较高,还无法追踪资金的中转过程,但通过区块链交易则可实现“点对点”交易。对于个人交易支付来说,维萨(Visa)信用卡交易通常按3%的比例收取费用,稳定币结算成本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有数据显示,稳定币正在快速抢占SWIFT结算市场。2024年,全球共有大约8.9万亿美元的跨境支付用稳定币达成,占SWIFT的比例接近40%。USDT等币的势头,加上美国政府为其赋予的信用背书,二者结合相当于为美元增加了一套数字延伸系统,从而使美国可以更多地渗透至全球资本流动、金融科技格局,甚至形成数字货币美元化的效果。
意大利财政部长于日前发出警告,美元稳定币可能“排挤”欧元。如果不对稳定币加以限制,美元的影响力将更多地侵蚀他国的主权货币体系。
曾刚表示,稳定币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美元霸权衰落的背景下美国延续对全球金融体系控制的一环。其短期可拉动美债需求,长期或拓展储备资产、催生新机制,推动货币体系向多元资产支撑转变。
面对如此形势,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采取行动。欧盟、日本、阿联酋、巴林等已发布有关稳定币的监管政策;近期,韩国政府正完善《数字资产基本法》以推动监管改革,该法案将为韩国稳定币发行开辟法律通道。8月1日,中国香港《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合规的香港稳定币有望在今年底前正式落地。
总体来说,各国和地区监管机构普遍强调,面对稳定币,必须保持审慎态度。原因在于,稳定币虽以“稳定”命名,却可能因储备资产不足、发行方缺乏透明度、与法定货币脱锚等问题,引发流动性危机甚至系统性风险。加之,部分稳定币还可能被用于规避资本管制、洗钱或规避制裁,这使其监管挑战更为复杂。
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选择在发展与防范之间寻找平衡。既承认稳定币在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金融创新方面的积极作用,又通过设立资本金要求、储备透明度规则、审计义务、跨境流动限制等方式,尽量将潜在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稳定币既可能为经济带来新机遇,也可能冲击本国货币主权与金融稳定。
正确和安全使用稳定币的路径,需建立在明确的法律框架和可执行的监管机制之上。这包括由央行或权威机构制定统一标准,要求发行方具备充足、可验证的储备资产,确保用户随时可以等值赎回;建立跨境监管合作,防止监管套利;并通过公众教育与技术审查,提高市场参与者对风险的认知。唯有如此,才能在利用稳定币优势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其带来的系统性与合规风险,让创新在可控的轨道上前行。